观点 / ideas

降本流末与正本清源

2014/02/20

玩紫砂,不忘泡茶初心
我喜欢紫砂其实是源于我爷爷,记事起,我爷爷就每天喝茶,用的就是紫砂壶泡茶,每天放学,自己用双手捧着爷爷的壶倒茶喝,有时爷爷没在跟前我会偷偷的含住壶嘴直接吸,感觉倒出来喝简直多此一举。等我长大外出上学回家,爷爷还是用那把壶给我倒茶喝,我拿过茶壶打开盖,发现壶里面的茶山已经有大拇指那么大了,而外表的包浆则是油亮润滑,完全没了新紫砂壶那样的“低调平实”,没这近20年的浸润,想必也不可能有如此精彩的沉淀。

后来一位同事宜兴出差,带了套紫砂壶送我,造型还是我当初喜欢的梅花桩式的花器,那时候我也不懂壶,就喜欢具象的造型。那个时期工作很忙,每天晚上基本加班到深夜,而我每天都会用它泡上一壶茶,陪我待在电脑桌旁,结果有一次洗壶时把壶盖摔坏了,痛心不已,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没在用壶泡茶。

但是内心对紫砂那种低调朴实的特质一直不能割舍,随着年龄与阅历的增长,审美也发生变化,现在更喜欢紫砂光器作品,可以简单到几何形体的组合,另外我偏执的认为传统器形,之所以成为经典,必定有他过人之处方可历久弥新,例如曼生十八式,而后人所创作的器形,诸多经不起推敲,很可能都是第一眼缘,且诸多造型也谈不上什么创新。

忘了何时起,我又开始钻牛角尖,深陷“紫”泥潭,紫砂江湖论坛每天必泡2小时+,除此之外,还到处搜索紫砂制作视频。这还不不算完,随着博客兴起,各位紫砂大师匠人们都纷纷开博,于是我可以深度阅读了,而且不仅图文并茂,还及时有效更新。随着了解的深入,发现不自觉的已经从关注作品转到关注作者身上了,现在太多人选择紫砂壶,把职称放在选壶的首要条件了,毕竟现在的商品社会,让我们花超过实用器价值数倍甚至数百倍、数千倍的价钱买壶,当然想要图个“物有所值”,现在买壶第一步工作已经转变为从宜兴人才网搜索作者职称,按职称反推作品价格。而中国职称的评选,大家都知道是怎么回事,所以,这其实挺矛盾的。

大约在2010年,我终于买了平生第一把紫砂壶,选的就是传统器形倒把西施,泥料则是选的降坡。我选择壶完全看个人喜好,没有去应对职称,至今我也非常喜欢这把壶。现在我买的紫砂壶数量在玩家看来其实不多,外人就已经不能接受了,朋友说了个词叫“列阵”,但就属第一把倒把西施养的好,因为没有职称的工手制作,价格也非常低廉,且用它来泡绿茶,所以使用率颇高,加之降坡的泥料特别好养,所以反倒被养的特别出色,相反一些价值较高的壶反被宿之高阁,仅作观赏,在收藏界来说这也无可厚非,但这与我对紫砂壶的定义来讲已经背离较远。曾经有一段时间着迷到想与朋友一起定制壶,那时是因为看好某一工手即将被提升为工艺美术师,且看了他的几把壶做的到也不错,后来还是不了了之,现在看来还有点暗自庆幸,没有被浮华迷惑初衷。

茶,就是树叶子
有人说,喝茶分为几个层次,第一层次是解渴而大口喝茶,谓之喝茶;第二层次讲究茶的色香味、水质、茶具等物质的层面,喝的时候还品味一番的,称之为品茶;如果再讲究环境、气氛及喝茶的人,则可称为“茶艺”;而在喝茶过程中融入哲理、伦理,通过喝茶过程来修身养性,陶冶情操,品味人生的精神层面时,才可称之为茶道。

中国是茶叶发源地,也是第一产茶大国,但人均饮茶量甚至排不上前十位。茶从唐朝东渡日本后,经过东瀛严谨作风的洗礼,一丝不苟的日本茶道似乎从物质层面上升到了“和静清寂”的精神层面,而西行至英国后,则是营造出了另一番欢快的下午茶文化,且是从皇室自上而下的传沿,因为茶叶采购量的逐渐增大,英国人害怕日后喝不起茶而对华发动了鸦片战争,有人形象的称呼这是两种植物引起的战争!

中国的茶叶分为白、黄、绿、清、红、黑几大类,各种茶因生长环境、加工和冲泡工艺的差异,造就不同的观感与口感。很多好事者还将茶叶分了档次,似乎茶叶也有高低贵贱之分。还有人说茶可以令人清心涤虑,能够参悟出更多本源的东西,我其实一直坚信,过去老祖宗在物质文明不太发达的年代,其精神文明绝不比现代人要匮乏,因此“悟”出的各种理论,似乎很多时候都能看到茶这种植物如影随形,似乎茶就是催生剂。与茶相对的,就是酒,而两种物质对环境于事物的后生影响则是完全截然不容,酒,让人更加回归表象,可让人率性而为。

一位策划界大佬说过一句话:茶,就是树叶子!这句话直抵要害,无论任何地域茶文化,何种茶叶,任何喝茶的方式,茶就是茶,无论时空更迭,它依旧是它,任何人可以用任何方式喝茶,无需伪装、无需身披、无需装雅……

玩摄影,其实该叫玩相机
关于对摄影的爱好,要从大学时的摄影专业课说起,那时用的凤凰手动,等课程结束了,我也没有提起兴趣,记得班里也就一个江苏同乡把这课程转变成了爱好并保持至今。后来,单位上有了全自动相机,但那时我也仅仅把它当作工作的一个职责而已。

而真正对摄影感兴趣,大约是在03年左右,那时记得索尼出了一款非常酷的大炮叫F717,实在太喜欢,心痒痒就周末去电子城摸摸他,我愣是把它价格从8000看到4000也没出手,因为当时的确没钱。再后来公司有了一个“长得像专业单反”的佳能powershot系列数码相机,可能是有对产品拍摄的要求很高,而我又无法实现时,才真正意义上的开始学习摄影,从一个小白开始,每天泡在“色影无忌”和“蜂鸟”的时间大大超过我与人交流的时间,就连出差,到宾馆后都要打开论坛看看,后来甚至坚持看完了135相机的发展史稿。正是如此的沉谜,我开始梦想有个属于自己的相机,虽然那时我已经可以自由使用佳能400d,甚至再后来的尼康d300,依然是不能浇灭我的单反相机梦。

随着对相机的无限热爱和经济境况好转,我终于准备计划出手了,08年女儿出生后,我终于买了尼康D90,镜头选择了35mm/f2d,完全为了适合拍摄女儿,很奇怪的是,自从有了相机,泡论坛的时间越来越少,虽然已经研究到了机内自定义拍摄曲线与镜头萤石镀膜的境界。有句话叫“单反穷三代”,大概指的是摄影的巨大吸引力。

虽然我一直“坚持”一镜走天涯,但换相机的念头也一直萦绕于心,应该是不懂摄影的真谛吧,一直想换个全幅相机和恒定变焦镜头,但转念一想,相机只是用来拍照的器材,而非摄影本身,所以一定杜绝成为器材党,不能让相机玩了自己。

文:金宏星